卡片盒学习法
文章目录
缘起
之前看过左耳朵耗子写的关于程序员成长的一篇blog, 里面在谈到程序员成长的部分, 推荐大家每周完成ARTS:
- Algorithm: 每周完成一道leetcode
- Review: 阅读或点评一篇英文技术文章
- Tips: 学习至少一个技术技巧
- Share: 输出一篇技术文章
算法,我现在每天都刷leetcode的每日一题,已经坚持了7月有余; 英文技术文章,每周会阅读hacknews和英文技术书籍. 技术技巧,一直也在保持学习新技术. 比较困难地是写blog, 因为之前总把这事情想的太重了,给自己的期望或者负担也比较高,很容易半途而废.
Review
刚好在这周的Hacknew上,看到一篇Write more, but shorter刚好来解决这个问题.
刚好我自己记录一下,一方面是学习,一方面是实践.
blog作者最近刚好也在使用Zettelkasten 笔记,卡片盒里会存储大量的知识,需要整理输出.因为作者建议要大量频繁地输出,同时每次输出的内容可以尽量地少.
这个建议刚好解决了我的问题,一方面完成了打卡,同时也不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负担.至于为什么更频繁更少地输出比较好呢? 建议你可以看看参考资料1和2.
卡片盒笔记法
顺着作者的推荐,我刚好又看到了卡片盒学习法,又是比较适合我的情况.
What
顾名思义,卡片盒笔记法是一种记录笔记的方法,但不同康奈尔笔记法这样纯粹的笔记记录方法.卡片盒笔记更多地是在强调知识的网络作用.
当我们希望能够记住一个知识的时候,除了艾宾浩斯曲线这样的硬办法之外.主动思考,同时和既有知识网络连接是更加有效率的办法.而卡片盒笔记法就是这样的方法.
how
卡片盒笔记法将记录笔记的过程标准化,分别如下:
- 简短笔记
随时记录思考,灵感和想法,更多的时候就是一句话或者一段话
- 文献笔记
阅读文章的时候,摘录和思考的内容. 以初步思考为佳,最好不要仅仅只是摘抄
- 永久笔记
对笔记做整理, 格式包括: 标题,标签,内容,引用等
- 创造联接
将笔记嵌入到既有的知识网络中,这里也叫做有机生长
- follow兴趣
跟随兴趣和日常作用,不断地输出简短笔记和文献笔记
- 整理笔记
将永久笔记进行整理,形成知识网络.如果有必要可以写结构笔记,有点类似于目录.
- 查遗补缺
在既有知识网络的基础上,查遗补缺,主动补充知识的空缺. 同时寻求输出线性的文章.
Tips
- 笔记内容强调原子化
- 强调联接,同时必须说明原因
- 精选标签,宜精不宜多.不要使用目录管理笔记
- 精选的总入口,网状的知识体系. 可以漫游其中
总结
看别人评论说,记录卡片式笔记会上瘾,同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也需要不断地刻意练习以内化.接下来一段时间,我来践行之.
参考资料
文章作者 成祎
上次更新 2021-09-18